修神庙的中国人

2019-05-24

柯东

  飞越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顶,加德满都就要到了。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交汇处。据说,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称之为“加斯达满达尔”,梵语意为“独木之寺”,后简称为“加德满都”。1768年以来,加德满都一直为沙阿王朝的首都,海拔一千三百七十米,年平均气温二十度左右,终年阳光灿烂,绿树葱郁。它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亚洲重点保护的十八座古城之列。

  我们穿行在古老的宫殿、庙宇以及大小宝塔和车水马龙的狭窄街巷间。加德满都的古代建筑有上千座,五步一庙,十步一塔,名字稀奇古怪,各种教派建筑眼花缭乱,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从哈努曼多卡宫、古赫什瓦里庙、贾格纳特寺到塔莱珠女神庙、帕尔瓦蒂庙,无论雕梁画栋、镂花门窗,还是砖墙石塔、木刻神像,都有讲不完的宗教故事和阐释不尽的历史文化价值。随便走去,迎面处处古建,虽说似懂非懂、浮光掠影,但一见总比百闻强。且不说巴格马提河岸帕舒帕蒂寺的天葬那触目惊心的熊熊火焰,帕坦杜巴广场王宫博物馆湿婆神和帕瓦蒂夫妇各种相拥相抱的精美木雕,卡尔拜拉弗大型浮雕中的头戴宝石冠、白色眼珠、犬齿暴突,几只手分别持有宝剑、斧头、盾牌、头骨的表情狰狞的湿婆神化身黑拜拉弗像和林伽崇拜,只是巴德岗杜巴广场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的马拉王宫金碧辉煌的金门和雕工精湛的五十五扇窗户就令人惊奇回味,还有斯瓦扬布纳寺并排供奉的掌握世俗生育大权的印度教女神与庄严肃穆的藏传佛教佛龛,以及门前竖立的深受尼泊尔人信仰的《罗摩衍那》中保护神毗湿奴的坐骑猴神哈努曼,都让人置于既和谐相融又神秘莫测的氛围,而寺庙周边自由散漫的猴群和横躺竖卧的野狗们,又给人平添了一些随意自然的印象。耸立在山顶的斯瓦扬布纳寺的佛塔造型奇特,塔座四周各绘一双大大的神眼,塔座以上十三层,尖形的塔冠直插云天,阳光照耀下的纯白塔基、金黄塔身及高耸的宝顶交映生辉。站在塔旁俯瞰,整个加德满都尽收眼底。陪同我们的援外文物修复工作组负责人对加德满都市这些古代建筑比较熟悉,他一边讲解这些不同建筑的特点与他们正在修复的九层神庙的异同,一边顾不上抹去脸上的汗水,拿着相机跳上跑下,顺手拍下那些新发现的精美的木雕和石刻作为资料。



  九层神庙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南部,它是马拉国王时期和随后沙阿王朝的旧王宫。近前是四处林立的脚手架和正在工作的当地工匠们,正门一侧树立的标示牌上介绍,现存建筑面积五千六百平方米,是尼泊尔唯一以佛塔形式为居住使用的建筑,庭院四角各建一塔,砖墙承重,木构披檐,木雕门窗十分精致,尤其是用于支撑披檐或屋顶的斜撑上刻满各式印度教神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戴着安全帽的修复项目总管介绍中得知,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八点一级强烈地震,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到严重损坏,有五百五十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大多数墙体产生变形和开裂,并伴随出现墙体渗水、基础沉降、排水不畅等问题。2017年11月应尼泊尔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援外修复工作开始,预计明年竣工。

  中国的援外文物修复人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除几位老专家外,守工地的多数时候是几位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大都是建筑、考古等名校名专业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现场一线的修复工作促使她们成熟很快。小心翼翼地攀着逼仄的楼梯上到塔楼的平台,看见尼泊尔的工匠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干着木活。负责现场管理的女孩子看上去满脸稚嫩,但谈起修复工作来却显得十分老到,言谈中我们了解到文物修复工作中所遵守的理念与方法。他们坚持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在修复工作中对现存木构件保存完好的进行清理后原位安装,木构件局部残缺或糟朽严重的做些修补再继续使用,而缺失的木构件则指导当地木匠按原形制、原材质、原作法进行补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的历史信息及风貌。

  本着中尼人民世代友好的原则,我们的修复工作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创新业务技术、加强质量管理,而且注重对尼方技术人员培训,总结并形成木作工艺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文件。他们严格现场管理,建立交接制度,所有构件的离场、进场均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完整地记录九层神庙现状及维护过程的信息,以备将来以可视化途径阐述、表达和共享这一中尼友谊成果。这一工作,得到尼泊尔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前段时期尼泊尔现任总理还冒雨进行了察看。隔天到尼泊尔国家文物局办公楼拜会局长时,他笑容满面,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理念新、技术好、能吃苦、很友善,他们欢迎并邀请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

db136ce48959c36f.jpg

  加德满都最繁华的地方是泰米尔街,属于尼泊尔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中心区域由五六条街巷组成,是游人们的购物天堂。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高楼林立、绿荫夹道,以及名牌店铺霓虹灯的闪烁,反而是嘈杂混乱,道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摩托车和汽车争道,行人和小贩穿插,特色小商铺一个挨着一个,路边摆的日用品上灰尘一片,完全就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开放的小县城模样,恍然间真有穿越时空之感。我们中国援外文物保护人员就住在其中一条巷子里,这是一座普通的民居,楼下做饭,楼上住宿,离他们负责维修的九层神庙不远。虽然空间狭小,但团队里几个年轻的女孩子收拾得还是蛮干净的。一只尼泊尔小狗摇着尾巴友好地扑上来表示欢迎,墙上贴的带有国旗的中国援外文物保护的标牌十分醒目。女孩子们个个脸色黝黑,用英语与邻居们随便打着招呼,如果不是因为穿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服,看上去与当地人已经差别不大了。问吃住如何,她们带着容易满足的表情连说很好,还说这个地方既省钱又省时间。

  饭后出门散步一定要随时随处小心,满是灰尘的日本产、印度产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会在你眼前戛然而止,发出刺耳的声音,或从你身后突然窜出,擦肩而过,让人心跳加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白的黑的男士们穿着拖鞋不慌不忙,头顶着什物的目不斜视,背着东西的弯腰低头只顾行走,女士们艳丽醒目的长裙好像随便搭缠在身上,现出宠辱不惊的样子。窄窄的墙角躺着仿佛永远不想醒的歇凉人,野狗随处卧,见人爱答不理。偶尔遇见卧在路中间的神牛,瘦骨嶙峋,完全看不出“神”在哪里。十字路口有警察,用手势指挥着交通,但看起来作用十分有限。过马路时一定要结伴并两头张望而行,千万不要指望头顶上方破旧的红绿灯来指挥,因为两天以来从没见亮过。熟悉的小商铺老板,看见中国援外人员走来,会大声招呼着,邀请进门歇脚,并没有推销小店里的蜜蜡、菩提籽手串或者铜的木的佛像之类,只是“嗨嗨”地说几个关键词并外加手势,老朋友般地热聊着,内容大多都是神庙修复的话题。

  加德满都与许多大都市一样,市郊的环境比市内好,除了到处都有千年不变的寺庙建筑,还有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及类似中国乡村老屋一样迷人的山区景色,它们也纳入尼泊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离开市区往东北方向爬行三十多公里,靠近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两千多米有个村庄叫纳加阔特,坐落在正对着喜马拉雅山的一处山脊上,被称为“喜马拉雅山的观景台”,可以最广最美的视角看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半山腰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小酒店,条件很一般,但还算干净,特别是自来水清澈阴凉,比市内酒店里泛黄的水质不知强了多少倍。坐在酒吧阳台小憩,看见援外的同志们远眺东北,云雾朦胧中的喜马拉雅山诸峰若隐若现不大清晰,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拍照的雅兴。有人告诉我,那是朝向祖国的方向。

  坐在返程的飞机上,又看见脚下连绵的雪峰,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但喜马拉雅山再高,也阻挡不了中尼两国人民交流的脚步。早在晋代时就有著名僧人法显到过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唐代时高僧玄奘沿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亦曾到访此地,并驻留很长时间。在尼泊尔访问期间,只要提起他们的名字无人不晓。元朝时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也曾到中国,北京市的重要市标白塔寺当年就由他监造。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新一代中国文物人一定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返程前我问一位长期在异国他乡工作的女孩子生活上有何苦恼,她若有所思地笑着回答,看到外国人对我们文物修复成果的满意与感激,内心非常充实和自豪,其他个人的事就都忘记了。

  飞机的轰鸣声让我丝毫没有睡意,不由得自问自答,此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能为援外的同志们做些什么,今后如何提升中外文化遗产交流工作水平。我想,虽然加德满都很美,但美并不在风景,而在文化魅力;“一带一路”的纽带表面在物质方面的联系,实质却是感情上的沟通。愿通过我们文物人的坚实工作和努力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思想交流和民心相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命运共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20484号  技术支持:大气团(北京)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