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0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字”无双。
仓颉作书,开乾坤之未明;甲骨刻字,铭万世之流芳。为了这场追本溯源的一“字”之约,众多珍贵文物跨南北、越八方来到成都博物馆——从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到笔书民族气韵的淋漓翰墨,藉由汉字,我们得以相认。
6月10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主题展览,“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在成都博物馆启幕。本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成都博物馆策划实施,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鼎力相助,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本次展览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长卷,从这里徐徐展开。
本次展览的故事,从8000余年前的一枚刻符龟甲讲起。走进序厅,仿佛穿过鸿蒙初开的时光隧道,来到了文明初萌的节点。序厅尽头的贾湖刻符龟甲出土于贾湖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该龟甲上的刻符形似一只眼睛,自此,文明在混沌之中睁开双眼,先民智慧汇成漫天星斗,照耀中华文明的汤汤之水奔腾不息,绵延至今。
作为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史墙盘填补西周重大史料空白,树立金文雍容浑厚典范;晋公盘上载录史实的青铜铭文,带你管窥一段春秋列国旧梦;来自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其上阴刻秦国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字迹清晰,弥足珍贵,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此后天下分合、朝代兴替,而“书”必同“文”,统一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坐标。
在战国到西汉的巴蜀青铜器上发现的“巴蜀图语”,让汉字传奇的外延变得更加宽广。本次展品中的战国蚕纹铜印,神秘奇诡,展现出蜀人撷万物神髓的非凡想象力,让人遥想那个仍未被完全解码的古蜀文明。而出土于天府广场的天府汉碑,以雍秀汉隶刻录着“列备五都,众致珍怪”,则是两汉时期成都丰饶繁盛的有力佐证。
汉字的炬火召引之下,众多国家级文化遗存千里迢迢遥赴蓉城,共同演绎着一个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从文明之源到统一之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汉字,仍在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6月10日起,除“汉字中国”特展外,成都博物馆还将推出“寻迹巴蜀——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大美天府——四川地区文化和自然图片展”“雕饰山河——川渝石窟与摩崖造像图片展”三大配套展览。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的主题定位,展览围绕巴蜀考古成就、川渝石窟妙相、天府名胜巡礼三大板块,覆盖四至六层展区,生动立体地展示天府千年人文华彩和自然大观。
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