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月满中秋夜 文物话婵娟

2023-09-28

【编者按】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


【明月清辉映丹青】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

出自北宋赵佶《闰中秋月帖》

婵娟:月亮的别称。

亦可称作“玉盘、冰镜、月宫、蟾宫”等。

北宋 赵佶《闰中秋月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笔下的中秋夜

满街华彩、月光皎洁、万象浩荡

自古以来

月亮承载着太多的美好与想象

寄托着千里的离愁与相思

五代 《浣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庭院深处,虬松磐石

盛装妇人掬水月在手

侍女或捧奁、携琴

或临案焚香,对月祈福

明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瑶台之上,窈窕女子举头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 周臣《明皇游月宫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祭月拜月

展现了古人对月的崇拜

也由此衍生出对月宫的浪漫想象

明代画家周臣笔法工细、笔墨精妙

一幅扇面描绘出

明皇李隆基偕方士梦游月中宫殿的盛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里姮娥

“姮娥”,羿妻。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嫦娥”。

汉 “嫦娥奔月”画像石拓片 南阳汉画馆藏


东汉张衡著《灵宪》云

“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一方汉代画像石

画间繁星点点,云气缭绕

再现嫦娥飞升月中变为月精蟾蜍的奇幻景象

唐 “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月宫婵娟纹铜镜 西安博物院藏


嫦娥披帛飘舞,凌空飞升

或手托果盘,或手执“大吉”铭牌

铜镜如一轮中秋圆月

玉兔、蟾蜍、桂树、流云、蝶花、卷草……

满满的纹饰让“广寒宫”也显得热热闹闹

明 唐寅《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寅笔下的嫦娥飘逸清丽

面容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

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绣旗

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



【兔生明月月在天】

白兔捣药

出自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传说玉兔司职捣制长生不死之药。

东汉 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画像石拓片

明 月宫镜 武汉博物馆藏

明 金环玉兔耳坠 定陵博物馆藏


从汉代画像石到明代铜镜、耳饰

白兔捣药秋复春

反映了古人羽化登仙的念想

和对永生的向往

清 泥制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燕京岁时记》记载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泥

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在民间艺人的巧手之下

兔儿爷的形象逐渐人格化

从中秋祭品转变为中秋玩赏之物



【蟾宫折桂映月华】

攀蟾折桂

攀登蟾宫,折取月桂,比喻科举登第。

汉 《蟾蜍月食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汉 T形帛画 湖南博物院藏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从屈原《天问》到百子村汉墓

再到马王堆一号汉墓

蟾蜍与月亮相伴的图案

反映了古人关于“月中有蟾蜍”的想象

明 青花蟾宫折桂纹瓷碗 镇江博物馆藏


蟾宫折桂,玉兔静卧

既有中秋佳节的祥和意蕴

又饱含“登科及第”的美好祝愿

明 陶成《蟾宫玉兔图》 故宫博物院藏


蟾宫风散桂飘香

桂枝繁茂,巉岩岌立

白兔昂首扬足,灰兔顾盼生姿

也许这就是

明代画家陶成心中的“蟾宫景象”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小饼如嚼月

出自北宋苏轼《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唐 宝相花月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小麦粉模压成型,烘烤制成

饰以联珠纹、莲瓣纹、松针纹

这块新疆出土的唐代月饼

让我们在中秋佳节感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的同时,也欣喜

我们与古人品尝到的月饼如此相似



中秋佳节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愿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来源:国家文物局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20484号  技术支持:大气团(北京)文化有限公司